白杨礼赞读后感100字大全10篇 白杨礼赞,读后感
一、白杨礼赞读后感100
白杨礼赞读后感
今天早上,我读了茅盾先生写的文章–《白杨礼赞》。
想到我家门外就有一棵白杨。那棵白杨树也有着笔直的干、笔直的枝,它所有的枝丫一律向上,且紧紧靠拢,绝无旁逸斜出。它宽宽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,几乎没有斜生的。春天,它长出嫩绿的叶苗,告诉我春天来了;夏天,它挥舞绿油油的叶片,给我送来无限的清爽;秋天,它的叶子全黄了,一阵秋风吹来,落叶在空中翩翩起舞,特别漂亮;冬天,它的叶子落光了,只剩下光秃秃的枝丫,让冬日温暖的阳光照进我的房间,给我送来无限的温暖。
茅盾笔下的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数,由于它象征我们民族那种不可缺的朴质、坚定,以及力求上进的灵魂!想到这里,我更加想念以前我窗前的那棵白杨树。
二、学完《白杨》的体会和感受.
白杨生活力强,服从需要,扎根边疆,坚定不屈,爸爸也借树喻人,表达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灵魂。而爸爸也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边疆建设者的下一代
三、小学课题白杨树的课文怎么写
白杨课文读后感(一)
读了作者袁鹰的《白杨》这篇文章,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。这篇课文借白杨,向我们热诚地展示了一代代边疆建设者那种扎根边疆、建设边疆,服务边疆的远大志向和无私奉献灵魂。它,就像一丝清风、一缕阳光、一泓清泉……淋浴着我的心灵。
文章开头,作者只是写车窗外茫茫的大戈壁,没有山,没有水,没有人烟。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,生活是很难生存下去的。 课文中,通过哥哥和妹妹,两个小孩的对白,使对白杨树发表感慨: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。哪儿需要它,它就在哪儿很快生根发芽,长出粗壮的枝干。不管遇到风沙、雨雪,还是干旱、洪水,它总是那么直,那么坚定,不软弱,也不动摇。作者通过借物喻人的手法,讴歌了老一辈边疆建设者们的坚定不屈的灵魂和顽强的生活力。
文章随后又写到:在通向新疆的路上,有许许多多的白杨树,那儿需要它们,它们就在那儿生根了。作者同样采用了借物喻人,赞扬了边疆建设者,祖国哪儿需要,就到哪里,坚定服从忠心无私,尽职尽责的高尚质量。
课文小编觉得,写到搂着孩子,望着窗外闪过的白杨树,突然看到高大的白杨树身边有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。作者通过看到几棵小白杨树,想到了建设边疆后继有人,同时也赞美了老一代边疆者,为了建设好边疆,献了青春献终生,献了终生献子孙的无私灵魂。
读完这篇课文,我被白杨的这种崇高品德所感动。同时我也想到了,我们的身边也同样有许许多多的白杨树。我佩服的警察叔叔们,最敬重的园丁们,他们不也是一棵棵无私的白杨树吗?他们像白杨树一样,尽职尽责,不畏艰难,在各个岗位上,辛勤耕耘,默默奉献。
我要做白杨树,从小学好本领,锻炼顽强意志,培养优良品德,长大后,争取更好地服务祖国,服务社会。
我爱白杨树,更爱有白杨品德的人。
四、谁能给一篇白杨礼赞的读后感
(白杨礼赞) 读后感
读完读完白杨礼赞,觉得第二段写得特别好!描写高原景象,述说白杨树的生长环境。粗线条勾画,着眼于色彩,“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”,概述高原特色,辽阔平坦,色彩鲜艳,为全文开拓了广阔天地,也为白杨树画出了背景。“扑”与“奔驰”相呼应,写出了迎面而来的情景,准确而形象;“绿波”“麦浪”“黄与绿主宰着”,与“黄绿错综”相呼应;“无边无垠,坦荡如砥”与“大毡子”相呼应,“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”与高原相照应。在写景的同时又注意写感觉,先突出“雄壮”“辉煌”这两种感觉,而后写“另一种的味儿”——“单调”。在这里,情与景融合在一起,体现抒情散文的特点。其间感觉有转折,即由亢奋转向倦怠、冷漠、低沉、单调,造成了文章的波澜。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,为白杨树的出现铺垫、蓄势。
这一段写高原的目的是:
1.交代白杨树生长环境,衬托它坚定不屈的品格和傲然挺立的形象。
2.暗写华北抗日战场,为后文揭示象征意义、表达主题想法作铺垫。